2016年温暖长大候选人事迹 (一)

期次:第1期       查看:30

  肖志锋:追逐爱的梦想
      肖志锋,武汉大学法学博士(全日制)毕业,2014年博士后出站,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法学院工作。现为法学院副教授、研究生导师、法学11303班班主任。2015年,获长江大学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优秀班主任”荣誉称号。
  在学生眼中,他是可靠的“兄长”。为做好班主任工作,他经常深入班级、课堂、宿舍,去了解学生们的学习、生活和思想情况。学生一见到肖老师,就好像有说不完的话,从“专业学习”一路聊到“游戏明星”。
  “有困难,找肖哥”,面对学生的需求,他总是有求必应。宿舍厕所的下水道堵了,他找来工具,亲自动手维修;门前的风干机很吵,他立即联系相关部门解决,还加装了隔音玻璃。
  在学生眼中,他是严谨的“师长”。每次上课,他拎的手提袋都装着4件宝:教案、教科书、最新知识点、相关经典书籍。手提袋很沉,至今已换了 10多个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,他将考研、司考中的经典案例融入其中,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。下课后,学生们总爱围着他,问这问那,久久不肯散去。在肖老师的指导下,班上学风优良,有7位同学的绩点排名年级前12名。
  在学生眼中,他是仁爱的“学长”。虽然年龄上大几岁,但大家有什么活动都爱拽着他。每年的中秋、端午,学生都会收到他送来的月饼、粽子。得知一学生经济拮据,吃饭都成了问题,他悄悄转去生活费;一藏族学生丢失了过冬衣物,他立即准备一件新羽绒服。肖老师对学生出手大方,其实他刚参加工作,收入不高,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老父亲。但他总是说:“花这点钱,算不了什么!”
  在学生眼中,他是爱管事的“家长”。班上一男生失恋,情绪低落,晚上与人喝酒,他便在餐馆外守候,直到该生出来,又陪之散步、谈心,并送到宿舍门口。班上36位同学的特点、专长,他都了如指掌,并详细写在谈心记录本上。同学们非常感动:“肖老师对大家的关心细致入微,我们的父母都未必能做到。”

  姜连:漫漫七年筑梦路
      姜连,资环学院2009级学生。在长江大学求学7年,一直朝着梦想奋进。今年9月,她收到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并获得了该校全额奖学金。“最重要的是坚持梦想!”回顾7年逐梦路,姜连颇有感触,“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在专业方面有所造诣,成为一名地球化学领域的专家。”
  本科期间,姜连一直努力学习,绩点达到 3.77,综合排名专业第一;高分通过英语四、六级考试,雅思,计算机二级。硕士期间,她的课程平均分高达91分,综合排名仍是专业第一,发表5篇论文。7年间,她获得“优秀大学生”、“优秀学生干部”、“优秀硕士论文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。
  2012年6月,进入大三尾声的姜连,主动找到张敏教授询问,“张老师,您的研究室收女生吗?”对于目标明确的姜连,张教授十分欣赏,于是在学校推荐的三四个免试研究生中,力排众议地选择了这位“女徒弟”。
  在青岛进行野外实践时,面对只有男士才能勉强搬动的样品,姜连不曾退缩,拿出了“巾帼英雄”的魄力。“谁说女子不如男?我要证明自己能做到最好。”姜连自食其力,用钻机打开岩心盒子,敲碎取样,再将样品逐一还原。
  姜连在本科期间就确定了目标———出国。但是要拿到留学的offer,必须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。所以,硕士期间,姜连全英文发展。她用厚厚的一摞笔记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;每天早上7点准时坐在研究室里听英文新闻;不厌其烦地翻查枯燥的文献,逐字逐句地校对论文,一遍又一遍地核对实验数据……在张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,姜连研二时就在SCI(科学引文索引) Ⅱ区发表了论文“Geochemical;characteristics;and;significances;of;rearranged;hopanes;in;hydrocarbon;source;rocks,;Songliao;Basin,;NE;China”(湖相烃源岩中C_(30)重排藿烷与几种地球化学指标的关系探讨———以松辽盆地为例)。也正是这篇文章,为姜连圆梦“出国读博”提供了机遇、奠定了基础。

  吴健:主动归还银行卡多出的20万元
      吴健,地球科学学院资工(基)11102班校友,2015年6月毕业。在校期间,曾任地球科学学院学生会副主席,先后组织、参与了各类校园活动。2014年,被评选长江大学“第八届校园明星”之“道德明星”。
  今年11月,家住宜昌市的吴健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武汉的电话,对方焦急地说,自己阴差阳错误将20万元转到了他的银行卡上,希望吴健能够归还。吴健本以为是遭遇了骗局,因为对方说的那张卡他早就没有用了。但是,挂断电话之后,对方又接连打来,吴健觉得言辞恳切,于是答应弄清事情的原委。
  银行卡虽然丢失了,但以前绑定过网络转账功能。吴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从这张卡上转了一笔钱到另一个账户上。几分钟后,短信提示转账成功,他这才相信对方确实是转错账了。原来,2015年,吴健曾在武汉校区附近一家商场做中介。为了方便,老板夏先生将学生兼职工资打到吴健的银行卡上,再通过吴健分发。于是,吴健的银行卡号码就在夏先生的手机银行里有了记录。
  巧的是,夏先生的姐夫和吴健同名同姓。11月1日下午,夏先生通过手机银行将货款转给姐夫。转账时他正在开车,只看了姓名没有注意卡号,结果分4次将20万元转到了吴健的银行卡上。直到姐夫打来电话催问为什么没汇钱,夏先生才意识到转错账户了,原来转到了另一个“吴健”卡上。
  2日上午,吴健坐火车到武汉去还钱。由于银行卡已经丢失,而且每日网络转账金额有限,为了尽快把钱还给夏先生,吴健又到开户行补办了银行卡,通过人工柜台将余款全部转出。还完钱后,吴健坚决谢绝了夏先生支付报酬的提议。
  吴健还钱的事迹引来了楚天都市报、腾讯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,并引发了社会热议。网友低调点说:“好样的小兄弟,全民要向你学习,为你点赞!”网友跃:“我也是长江大学的,给师哥点赞!”网友飘零の梦说:“长江大学,赞!”

  尹述胜:责任在前 事业在肩
      尹述胜,基建处职工,2015年办理退休手续之后,被基建处返聘,在项目第一线发挥余热。工作30余年来,他常年骑着自行车忙活于办公室、施工现场,甲方、乙方、设计和监理方都习惯称呼他为“尹伯”。
  从事基建工作多年,尹述胜一直把“责任”放在首位,时刻紧绷“安全生产”这根弦。他深深明白,建设中收受好处费,极有可能导致项目质量出问题,不仅无法弥补学校的损失,更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。30余年如一日,尹述胜坚守着自己的工作,克服重重困难、种种诱惑,更因清正廉明,深受大家尊重。
  武汉校区建设历时3年,项目多、工期短,尹述胜与同事们坚持吃住在现场。一次,天降大雨后,道路泥泞,车辆无法动弹。为及时运输材料进场,尹述胜和大家愣是用编织袋和竹板铺就了一条硬实大道,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。
  “工地上干活基本靠吼,说话像吵架。”这是基建人员留给外人的印象,但尹述胜却总是温文尔雅。文科大楼建设期间,周边居民与基建处前后洽谈1年半,但从未出现“冲突”现象,这与尹述胜的耐心沟通、细致工作分不开。
  在职时,尹述胜常做思考,保持着对市场的敏感度。文科大楼内部照明系统,原图纸设计为使用普通日光灯。但经过市场调研,尹述胜发现,使用LED节能灯,寿命更长,愈加环保,且亮度、舒适性更适宜于教学环境。于是,他向上级反馈意见。在翔实的数据面前,学校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。
  由于经验深厚、口碑良好,退休后,尹述胜收到了众多“高薪聘请”的邀约,但他却选择接受返聘,回到学校。尹述胜饱含深情地说:“因为在我心里,学校是真正的‘家’,只有在‘家’里,才有主人翁的感觉。”
  基建处处长孙涛这样评价“尹伯”———“30余年来,他始终一心一意,在工作上坚守责任,勇于奉献,敢于担当。在他身上,体现了平凡人的伟大。”

  姜兴安:教学楼是我的第二个家
      姜兴安,武汉校区后勤保障部教室管理中心物业管理员,负责学校教学楼、实验楼、石油大楼公共区域“保洁管理”及“设施报修”工作。
  2012年,退休后的姜兴安通过招聘来到学校。4个多年头,无论寒冬、酷暑,年过花甲的他,坚持每天4点半到岗,不定时地巡视教学楼的情况,晚上12点关闭每间教室的灯。他常说:“教学楼是我的第二个家,我要把它维护好。”
  “要求别人,自己就一定要以身作则。”在姜兴安看来,保洁员的工作也很辛苦,自己必须起到带头作用。对于校园环境整洁,姜兴安一直要求严格,连电风扇上的灰尘也不容马虎。他还制定了一套评分细则,以考核保洁员的工作。
  学校安排了一间杂物房给姜兴安当“办公室”,他索性安置了一张睡椅,把这儿当作了家。每天晚上,他就躺在这张小得连翻身都困难的睡椅上休息。而他真正的家,不过就在13公里外。姜兴安却每半个月,甚至一个月才回去一次。
  做事不看表面,重实际行动,这是姜兴安的行事标准。看到学生们从教室里搬凳子到天台上休息,他便着手布置了顶楼的长椅;看到教室窗帘脱落,他独自搬来梯子,将其挂上;看到吊扇转不动,他搭好桌椅,攀上高处,耐心修好;课后,他去每间教室巡查,并提醒学生“走后关灯”、“带走随身物品”。
  姜兴安一心做好本职工作,即使“得罪”上级也不怕。有一次,教学楼外的墙砖脱落,没及时维修,存在安全隐患,他急得直拍领导的桌子。每次撞见学生吸烟,他都会上前劝阻,“这不单是我的工作,更是为孩子们的身体着想”。
  对职责外的事情,姜兴安也时常帮着做。他有个“百宝箱”——一个军绿色的挎包,里面装着扳手、钳子等工具。发现公物损坏了,他立即动手修理;看见地面脏了,他拿起水管就冲刷。他说:“我就想多做点工作,这样人充实。”

  刘百韬:退而不休的志愿者
      刘百韬,1934年4月出生,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退休前为原湖北农学院副院长。“我志愿,我奉献,我快乐,我健康”,这是“刘老”的座右铭。二十年如一日,他关心教育下一代,心系学校发展,热心党务工作,从无间断。
  虽已退休“志愿”在———育人路上,刘百韬尽心尽力,乐此不疲。2005年,当学校提倡专家教授开设“百家讲坛”时,他率先开出“当代大学生学习与成人成才”系列讲座,反响热烈,广受好评。通过“论坛、班会、支部会、面对面交流”等形式,刘百韬指导同学们的实践发展。因成绩突出,他先后获得全国、湖北省“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”,“全省老干部先进个人”荣誉称号。
  刘百韬还十分关心、支持学校的发展,他常说:“长大是我们(离退休人员)永远的家”。在各种座谈会上,他都能比较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除了建言献策,刘老师还身体力行。退休后,他从事了十多年的教学督导工作,勤勤恳恳、尽职尽责。同时,他还身兼学校“老年协会副会长”、“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”、“老教授协会理事”等职务,发挥余热,奉献自我。
  “共产党员,特别是老党员,应该是献身‘共产主义理想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、为人民服务’的‘老志愿者’。”刘百韬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十几年来,他一直热心从事党务等公益工作。虽已年过八旬,刘老师依然爱学习、勤思考,坚持每天阅读报刊、书籍2小时,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。作为西校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、处党委委员,他按专题剪辑报刊、积累学习资料,坚持每年开展支部党课,或进行学习辅导……由于党务工作出色,他多次被评为“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”,所在党支部也连续多年获得“先进党支部”称号。

  王兰洁:站好三尺讲台
      王兰洁,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。今年,荣获“湖北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”。面对荣誉,王老师显得十分谦虚。她说:“成绩的取得,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而是大家,特别是专家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  “站稳三尺讲台”,一直被王兰洁视为责任和追求。凭着一颗强烈的责任心,她严格要求自己,虚心向前辈求教,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。付出总有回报———历年来,王兰洁的教学效果考核成绩均为“优秀”,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也名列前茅。凡是上过王兰洁课的学生,都会被她的认真严谨、幽默风趣所打动。
  今年5月,王兰洁报名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长江大学选拔赛。此次选拔,共有30多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,而代表学校参赛的名额只有3个,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。最终,王兰洁仍以工科组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。
  “王兰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,绝非偶然,这与她长期不懈的努力、永无止境的追求分不开。”熟悉王老师的同事都知道,她的爱人一直在外地工作,除了每天接送小孩上学,她还要悉心照顾老人。另外,作为基础课老师,教学任务重,近5年,她承担的课程有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、《有机化学》、《基础化学实验》、《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》等,年均教学工作量近450学时。
  8月21日至25日,全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。按照规定,在不到2周的时间内,参赛教师要准备20个节段的教学设计。此外,比赛当天,只能携带教材和一本工具书,并于3小时内完成参赛节段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演示PPT。“没有压力,哪来动力?”王兰洁想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紧张、激烈的比拼,王老师不负众望,取得了工科组一等奖的好成绩。
  就是这样,王兰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着、进步着。展望未来,她说,将始终勤勤恳恳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;锲而不舍,追求卓越,走出人生的精彩。

  张俊:最后一次党费
      张俊,1959年 9月 25日出生,2016年 11月 15日凌晨因病去世,享年57岁;1976年参加工作,曾任保卫处科长、正科级主任科员;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兢兢业业,担当尽责,多次获得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和“模范党员”称号。
 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向党组织缴纳党费———相信不少人以为是老电影里才会有的情节,但这却真实地发生在长江大学保卫处“优秀共产党员”张俊身上。
  2016年7月1日,被病魔折磨了整整两年的张俊,拖着沉重的身体,来到保卫处会议室,在参加完支部生活会后,对组织委员曹蓉说:“我把党费交了!”
  “我把党费交了!”短短6个字,却让人感佩、动容。这是张俊的最后一次党费,是他对党最真切的情感流露,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铿锵誓言。
  张俊于2014年7月被查出胆管癌病,两年多的时间里,他接受手术4次,期间又辗转北京、上海寻求治疗。患病期间,只要身体状况有所好转,他都会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工作岗位。同事们都劝他安心养病,好好休息。他却总是说:“我已经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,必须回来工作!我是党员,不能拖后腿!”
  即便是在病情危重的后期,张俊仍挂心着保卫处的工作。得知处里召开职工大会、党员生活会,他虽因病不能参加,仍会提前发去短信请假;得知校党委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全校党员补交党费,在自身身体状况极差、无法下床的情况下,他仍不忘履行一名党员的义务,积极主动地要求缴纳党费。
  在平凡的岗位上,张俊始终以“高标准”严格要求自己,一坚守就是40年。他任劳任怨,尽职尽责,担任保卫科长期间,破获的多起案件,受到荆州市公安局、辖区派出所的肯定,为维护学校师生的平安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  这就是张俊,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,一位对党无限忠诚的共产党员。在他的心里,盛满了大爱,盛满了真情。在人生路上,他走得从容、走得坦荡,走出了一种感人的精神,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。

  张正炳:温暖身边人
      张正炳,博士,教授,中国石油仪器仪表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,《长江大学学报(自科版)》理工卷第一、二届专业编辑委员会委员。一直从事教学研究工作,带领团队所承担的《信号与系统》获批为“省级精品课程”。
  年近花甲,他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;古道热肠,他一直致力于帮助青年教师发展;明德惟馨,是他待人接物的坚持和准则。
  教学方面,张教授有自己独特的方法。他认为,“教”与“学”是相辅相成的,作为老师,不能单单将目光放在教案上,而必须改变方式、内容,让学生有兴趣。上课时,常有同学提出不同观点,张教授都会大加赞赏,并对比两种思想,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。指导研究生时,张教授的“规矩”有点“严厉”,每周开一次会,要求学生汇报自己最近研究的课题,然后再解答大家在学术上的困惑。对此,张教授解释:“这样做,学生才会有压力,不至于懈怠。”
  张教授一直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———教学上,指导他们认真备课、站稳讲台;科研上,鼓励他们不要浮躁、潜心研究。“教学路上,张教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。”青年教师周箩鱼,刚工作时不知怎么写教案,张教授不仅耐心指点,还拓展到如何在课堂上展开知识点。青年教师武磊,请张教授评阅自己的论文,他不仅点明结构上的问题,连标点符号、英文字母大小写等细节处也都一一指出。学院里每年评“教学质量优秀奖”,张教授从来都是拒绝,而是首推青年教师。
  电信学院院长熊晓东对张教授赞不绝口:“他做事非常严谨,无论是备课,还是写论文,所用的词语都很准确。学术会议上,他的发言总能抓住问题本质,表达也很精练。”不仅如此,学院的各项工作,张教授都非常支持,凡是需要他帮忙的地方,他都爽快答应。生活中,张正炳教授也是一个很随和的人。就算是不认识的老师、学生过来请教问题,他都来者不拒,并且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

  刘莲:尽心于教研 真心为学生
      刘莲,副教授,医学院药理学教师,14级临床卓越班、16级临床班班主任。
  作为一名药理学教师,刘莲善于将晦涩难懂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病例、科研实践相结合,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,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;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,她谨思慎行、坚守寂寞,在医学研究领域执着前行;作为一名班主任,她亦师亦友,严中有爱,坚持做学生专业上的导师、生活中的亲人。
  在众人眼中,《药理学》枯燥乏味,刘莲却结合生活实际,来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。每堂实验课,刘莲都精心准备,只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晦涩的理论知识。在科研上,刘莲也毫不放松,只要有空,就待在实验室。虽然承担了一年近600课时,还有研究生、留学生的教学,但她从未放松要求,一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。
  天道酬勤——近年来,刘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、湖北省卫生厅基金项目4项,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核心论文共15篇,所倡导的“以案例为基础、以实验为桥梁、以科研促教学”的教学模式,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  刘莲深知,作为班主任,自己责任重大,不仅要教好书,更要育好人。因此,每月的班会,她一直坚持参加,还经常与各科老师交流,探讨如何促进学生长远发展。“为什么我关注学生的成长,因为我和这些孩子们一样,曾在医学的道路上有过迷茫,所以懂得他们的感受,知道最适合学生的是什么。”刘莲说。
  “刘老师很严厉,可她更是慈母。”某次,一位同学出现呕血现象,晚上 11点,刘莲接到电话,迅速赶到学生宿舍。翌日一大早,护送该生去医院检查,并垫付药费,悉心照顾,直到家长来到医院。在她眼里,每位学生都如同自己的子女。“天气转凉注意保暖”、“外出旅游注意安全”、“宿舍没人注意锁好门窗”……一句句简单的嘱咐,温暖着同学们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