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何为博士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2篇论文

期次:第8期       查看:40

  本报讯 2月1日、6月14日,国际知名期刊《BMC/Plant/Biology》在线发表了2篇研究论文“Overexpression/of/Vitreoscilla/hemoglobinOincreases/waterlogging/tolerance/in/Arabidopsis/and/maize”、“Modification/of/the/fatty/acid/composition/in/Arabidopsis/and/maize/seeds/using/a/stearoyl-acyl/carrier/protein/desaturase-1/(ZmSAD1)/gene”。2篇研究论文的第一单位都是长江大学,第一作者均为生命科学学院杜何为博士。杜何为博士也是长江大学“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”的骨干研究成员,2篇文章也署名了中心。
  《BMC/Plant/Biology》是“植物科学”行业的优秀级期刊,在园艺、农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,近4年的平均影响因子是 3.96。硬脂酰 -ACP去饱和酶(ZmSAD1)是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。杜何为博士团队使用种子特异启动子FAE1驱动ZmSAD1基因,并使用基因枪法将ZmSAD1导入玉米。该基因的过表达显著降低了玉米籽粒中硬脂酸的含量;下调表达显著提高了硬脂酸、长链饱和脂肪酸的含量,同时显著降低了油酸的含量。
  杜何为博士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玉米耐渍性形成的分子机制、耐渍性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研究。课题组从透明颤菌中克隆出VHb基因,该基因编码一种血红蛋白,厌氧条件可以提高生物体内的运氧能力,从而提高生物体的耐厌氧能力。课题组使用基因枪法将VHb基因导入Hi-II中,然后通过杂交、回交、自交,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,将VHb基因导入10余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中。涝渍条件下,转VHb玉米的苗高、根长、次生根数目、茎干重、根干重等都显著高于对照,表现出很强的耐渍性。(生命科学学院供稿)